以真誠與創意織就的福興感──
台灣福興工業文化長林宜錚談企業文化的形塑
台灣福興工業創立於1957年,早期以生產腳踏車鍊條蓋、機車零組件及事務椅起家,1973年遷廠至北高雄岡山區,1979年轉進家用門鎖的研發與製造,1995年股票上市,目前年營業額達90億,九成營收來自外銷,是全球最大的機械與電子門鎖製造商。與許多從事代工的台灣企業相似,因主要客戶並非一般消費者而不見得為大眾所熟悉的台灣福興,其實是個扎扎實實的世界級「門鎖大王」。
台灣福興文化長林宜錚與企業自製刊物《TOFU誌》。
受訪時對企業歷史與營運相關的種種數字都能如數家珍的林宜錚,15年前進入福興,原任職人資部門,目前是公司的文化長,同時兼任台灣福興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針對「文化長」這個似乎在一般企業少見的職銜,林宜錚表示正是福興在追求事業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感覺到企業文化這種軟實力的重要性,因而有了這個設計,而無論是組織編制或工作場域都與企業密切結合的這項背景,也使得自2001年起成立的基金會,一直帶有強烈的福興風。
幸福的員工是企業最珍貴的資產
在訪談前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一段放在福興YT頻道的影片讓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緣起於福興在2019年為公司裡的菲籍移工所規劃的培力課程,其中有個橋段是讓參與者提出自己想完成的夢想,影片中看來十分開朗的力格原本笑著說道自己蠻想念父親,但下一秒他便為忍不住的哽咽掩面致歉。原來父親在他年幼時即出外打工,後來他自己也來到台灣工作,為了節省旅費所以一直沒有返鄉,父子一別就是27年。後來福興悄悄地把力格的父親接來,促成兩人在廠區相會,鏡頭前我們看到力格在有些不可置信的情緒中,起身與父親相擁而泣。
林宜錚提到福興進用移工20多年,與他們一起工作生活,有著如家人般的情感,每當他們屆期必須離開的時候也總是依依不捨,便希望藉由這些培力課程讓他們有機會發掘不同未來的可能性,「其實就是一種祝福的角度」。而從林宜錚歷數公司一路於勞工安全、福利或培訓達到的績優評鑑;在健康職場或幸福企業評比中獲得的獎項;以及成立已逾一甲子的公司裡,已經出現許多員工二代子女加入的現象,可以看出高度關注員工的幸福與認同感,原是福興歷時已久的傳統,這個理念也使得公司無論在規劃員工福利或與外部合作的計畫中,都傾向更細緻的思考如何能讓同仁積極參與的設計。
台灣福興為公司內的移工規劃培力課程,讓移工有機會發掘不同未來的可能性。
以鼓勵員工觀賞藝文展演為例,林宜錚表示雖然福興的主業是勞力密集的五金生產,但能夠充分回應客戶與時趨的研發與設計能力,也是福興引以自豪的競爭力,因此也希望透過藝文的接觸能夠擴充同仁的多元體驗與創意培養。初期考量多數人未必有看表演的習慣,便由公司主動購買各種不同性質的節目供員工索票,一般性的演出可以索票兩張,親子性的節目可以索票四張,也經常接受同仁點餐心儀的節目,也就是只要有興趣,就盡量滿足大家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林宜錚也發現這些異質的體驗,除了成為員工與親友們共享的休閒活動外,也為許多在工作上不見得有交集的同仁,創造了相遇與共感的機會。
台灣福興員工與親友們一同觀賞《La La La 愛唱歌》親子演唱會公益專場。
後期在開啟對在地藝文場館或團隊的贊助後,林宜錚也意識到,要讓這些逐漸冒起的文化根苗足以延續或茁壯,其實真正需要的是有付費習慣的觀眾,因此便逐漸減少票券的購置數量,改採登記額滿抽籤的方式,但同時設有以票換票的機制,也就是如果有自己消費藝文的票券,就可以不用抽籤直接兌換想看的演出。如此滾動式調整的態度,意味著福興期望自身資源的投入,所能引發的不僅是對員工的真實影響,也是一個具備存續潛力的在地生態,與此相似的概念,也充分體現在另一個推廣閱讀的系列裡。
攜手同仁成為藝文贊助者
因為深感相較於北部,高雄在藝文資源與人才方面的薄弱,福興在贊助與合作上也都優先選擇在地的對象,如在因緣結識高雄獨立書店三餘創辦人之一的謝一麟之後,林宜錚就把公司原有的圖書採購與員工生日禮券均轉為與三餘合作,也與其攜手編創風格清新的企業刊物《TOFU誌》。對一直想在個人消費者之外嘗試開拓企業合作的三餘而言,在遇到一個員工數量逾千人,且主事者總以全員參與為首要目標的合作對象,也讓書店在針對特定社群的經營上,獲得了一次很好的實踐機會。在回溯雙方合作經驗的過程中,林宜錚與謝一麟共同提及了一個名為「減重送愛」的特殊案例。
為了照顧員工的身體健康,福興自2015年開始開設減重班,鼓勵健檢BMI值超標的同仁自主加入,公司除聘任專業營養師、健身教練提供諮詢與設計訓練外,也規劃個人與團體競賽,藉由獎品與獎金的發放來激發同仁持續自我挑戰的動力,同時還將這項計畫結合公益,提出「員工減多少,公司就捐多少」的承諾,前三年主要捐贈糧食與物資,自第四年起則轉換為書籍,也就是將減重班減重的總公斤數,以同等數量的書籍捐給高雄當地的圖書館。
台灣福興每年舉辦「減重送愛」,將員工們減重的成果轉換為捐書行動。
這項具有延續性的計畫後來增加了一個合作夥伴,也就是在2018年正式開幕的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林宜錚表示在衛武營還是工地期間,她便因其訴求要成為「眾人的藝術中心」這個與福興相契合的理念,與其展開長期合作,因此當衛武營為了想在館內打造一個推廣閱讀的公共空間來尋求協助時,林宜錚不僅同意了硬體的贊助,更主動提出將藉由福興「減重送愛」計畫持續充實其軟體的構想。
這個多層次的設計,為企業同時關注的內部員工與外部機構串起有機的連結,也讓個人努力的成果得以轉換集體的貢獻,而令林宜錚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是第六屆共有32個人參與,三個月後總共減下了278公斤。作為整個計畫的最後一哩路,福興邀請三餘書店把行動書車開進廠區,就地舖展出親切的小市集,除了讓減重班的成員可以親自挑選想捐的書之外,也提供其他同仁一段閱讀與採買的愜意時光。在福興的支持下,衛武營順利打造了一個溫馨舒適的「閱讀窩」,林宜錚也希望透過這項「共創」,讓同仁們在來到衛武營時,能不再僅止於觀眾的身分,也是一個對場館有實質貢獻的贊助者。
在台灣福興支持衛武營打造的「閱讀窩」,除了可以看書,也有繪本說故事的活動。
從打造福興到打開岡山
如果說福興在投入任何一項計畫時,總帶有與福興人共好的這個驅動力,那麼也是同一個概念促使其將目光投向集團總部所在的岡山。林宜錚表示,與多數企業相仿,福興最初在投入公益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偏鄉,進而做了很多年讓偏鄉兒童有機會接觸藝術的計畫,卻也正是在親力親為的經驗累積中,發覺到正是像岡山這種「非山非市」的地區,反而不易獲得關愛的眼神,於是做為打造幸福企業的延伸,也就是讓企業所在之地能被視為一個宜居的城市,開始成為福興關注的領域。
2021年,福興與中山大學及岡山眷村文化協會攜手主辦「打開岡山」地方共創計畫,從岡山如何在種種歷史因緣下成為現今不同族群駐居之所出發,這個計畫嘗試藉由工作坊與訪談的方式,來記錄與保留地方的文化與記憶,同時透過與參與者的共創來描繪屬於岡山的故事,期望在這些認識與分享裡,讓各種族群都能找到對岡山的認同與歸屬感。
在這個計畫裡,還有一個與福興原已相熟的合作夥伴,也就是擔綱策展執行的日青創藝總監洪榆橙,在她對整體計畫的說明裡,讓我們看到在經費贊助之外,福興於其中所扮演的另一個關鍵角色。在盤點融匯於岡山的不同族群時,團隊也注意到,在工業發展尤其蓬勃的岡山,因應人力的需求,已讓移工逐漸成為一個顯著的新興族群,於是希望在計畫中也能有這個群體的呈現。團隊於是向林宜錚提出進入福興採訪其菲籍員工的要求,林宜錚不僅欣然同意,也積極提供團隊所需的各項協助。洪榆橙認為,這個或許在一般企業不容易獲得的正面回應,很大程度反映了福興對於移工照顧的自信,以及對相關議題的開放態度。
「打開岡山 記憶的箱子」透過福興移工宿舍的置物櫃和訪談圖文的結合,呈現移工們的生活故事。(日青創藝提供)
經過歷時一年的籌劃與產製,最終以「打開岡山 記憶的箱子」為名的展覽於2022年在岡山文化中心登場,其中屬於移工族群的部分,展出了五座取自福興移工宿舍的置物櫃,以及透過影像所再現的櫃中陳設與物件,伴隨著團隊以訪談內容所編輯出的圖文,讓這些原本隱身在移工這個扁平標籤下,一個個也有著自己的身世、愛好與未來想像的人物,顯得立體起來,而讓洪榆橙頗為驚喜與感動的是,其後來也成為在整個展覽裡,令多數觀眾印象最為深刻的部分。
以價值認同召喚未來的福興人
無論是以人為本的企業經營理念,或是基金會創始時所錨定的「運動推廣」、「文化藝術」及「教育培養」三大領域,迄今依然是福興對內或向外開展時的不變基礎,林宜錚認為持續以創新的思維,點點滴滴地落實這些在企業內具有高度共識的價值,確切已為福興的永續發展開啟了善的循環。
在談及全台各行各業普遍缺工的趨勢時,林宜錚坦言,位列不易受人青睞的傳統產業,福興亦無法自外於這股嚴峻的考驗,此時同仁們對公司的認同感與向心力便足以成為企業迎向各種挑戰的堅強後盾,而令林宜錚備感激勵的是,在維持理想的留任率外,還能持續獲得年輕新血的加入,這個成果也讓「福興是個很不一樣的傳產」,成為企業經常收穫的評價。林宜錚相信,足以使福興未來繼續「不一樣」的條件,其實是一種集體型塑的個性與氣質,而這也正是她期望攜手志同道合的藝文夥伴與福興人一起打造的福興感。
力格在福興的故事,並沒有隨其屆滿移工在台工作的年限結束,訪談期間林宜錚為我們補充了影像以外的後續。力格後來與福興一名現場的女班長相戀,去年年底兩人結婚後,他以台灣女婿的身分再度回到台灣,也讓福興這個充滿活力的大家庭裡又多了一對夫妻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