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採集
人物專訪
藝企新訊
關於我們
國藝會專案
封面故事
交會的景色——14th 文馨獎特刊(下)
2021/04/19
《藝企網》改版特別企劃最終回,本集封面故事「交會的景色」,訪問五間文馨獎得獎企業、團體,他們在有限的資源下,或出錢、出力,或出資源、技術,為藝術家打造舞台,陪伴藝術家一同成長。
聚和文化藝術基金會長期投入藝文贊助,把對藝文的感動化作實際的助力,協助藝術家登上更大的舞台、產出更卓越的作品,美術館之友聯誼會是台灣藝術圈堅實的後盾,多年來贊助無數的藝文單位與展覽計畫,低調而堅定的為打造更好的藝文環境付出。研華文教基金會重視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贊助、孵育了無數表演藝術人才,皇冠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懷抱著利他的願景,不遺餘力地將世界級的展覽引入台灣。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資金、產品及技術,與藝術家攜手共創作品,讓科技和藝術能面對面、真切的對話和交流。
本次文馨獎特別企劃,分為「上」、「中」、「下」三集,分別探詢不同領域的企業、團體,如何透過贊助行為,拓展藝企合作的範疇、實踐企業與藝文共好的可能。上集「回望的遠景」,記錄四個企業如何透過文資保存、再生與外力的調整、轉型,賦予歷史文物、舊有廠房嶄新的時代意義,找到文資與產業共存共榮的遠景。作為企劃續集的「共享的視域」,側寫了六個領域、背景截然不同的文馨獎得主參與藝文贊助的形式,觀察他們如何從各自關注的領域出發,打開狹小的視域,讓藝文成為大眾共享的美好體驗。本集為最終回,把視點拉回了贊助機構與藝術家間的聯繫,探尋兩者更多元、創新的互動可能。
共享的視域——14th 文馨獎特刊(中)
2021/04/16
《藝企網》改版特別企劃續篇,延續首集封面故事的現場訪談,本集封面故事匯集六個領域、背景截然不同的文馨獎得主,探詢他們贊助藝文的初衷與願景,了解他們如何透過藝文贊助行為,與台灣當代的社會互動、對話。
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舉辦多屆文藝季,從在地出發,由一場場的講座,搭起社區民眾與藝文的橋樑,拉近眾人與美的距離。台積電文教基金會透過專案計畫與台積心築藝術季,陪伴青年學子成長,帶動地方藝文活動的發展。台灣高鐵公司在大眾移動的日常中,增添藝文驚喜,打造更美好的旅程;家樂福文教基金會藉由每年舉行的文化藝術季,把藝文的花火帶往各地,讓藝術及美學融入在地生活。磊山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將公益的善美之心結合藝文贊助,為慈善募款與藝文產業創造更大的效益;一粒麥子基金會連結藝文創作與高齡照顧議題,創造銀髮照護產業與藝文推廣共融的可能。
這些受訪企業、機構,藉由贊助將藝文轉化為與大眾溝通的管道,從在地到他方、定點到移動,他們用己身的力量,把有限的視域,擴展為無限的、能與眾人分享的風景。
回望的遠景——14th 文馨獎特刊(上)
2021/04/10
文化部(前身為文建會)自民國87年起舉辦「文馨獎」,表揚出錢、出力贊助文化藝術事業的企業、團體和個人,今年(2021年)已邁入第15屆。二十多年來,文馨獎歷經多次獎項制度的改革,從出資金額的累計到贊助的形式、內容,透過獎項的革新,鼓勵更多民間力量以創新的理念與方式投入藝文贊助的行列,每屆的得主亦反映了不同階段藝文生態與社會的互動、合作。
為回應今年度將辦理的第15屆文馨獎與《藝企網》的全新改版上線,本次《藝企網》改版再出發的首集封面故事,特別企劃由第14屆文馨獎得主中,挑選出15間領域、背景截然不同的得獎單位,透過第一手訪談,細緻回顧文馨獎得主們投入藝文贊助的契機、執行的方式與贊助的願景,觀察這些單位如何從各自的角度出發,藉著贊助行為,滋養、孵育台灣的藝文生態。
企劃中受訪的單位,有陪伴大眾生活的國營企業,有大家雖不陌生卻也不太了解的高科技產業,有台灣精密機械的龍頭,也有化工起家的傳統製造業,從近到遠,從交通到民生,文化到社會福利,我們從文馨獎得主中,找尋在不同產業中默默耕耘的企業、團體,記錄下他們與藝文的邂逅,探詢他們從外部產業走入藝文贊助的領域中,一路所見的風景。
本次特別企劃共分為三集,封面故事上集,以「回望的遠景」為題,訪問四個發展多年的老牌企業,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藉由文化觀光,把日漸沒落的糖業文化,拉回大眾的視野;台灣電力公司積極投入文資保存、研究與創新,重新書寫台灣電力發展的歷史。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從光出發,改變我們習以為常、忽視遺忘的日常風景;工業綠洲探索轉型的可能,改建舊有廠房,打造南台灣的藝文綠洲。他們由各自的產業領域、歷史脈絡切入,透過藝文贊助,積極轉型,尋求新的定位與價值,也找到與當代社會對話的嶄新可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