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做一顆火種——訪財團法人聚和文化藝術基金會
「橋過去那邊就是屏東了!」計程車司機一邊說,一邊熟練的轉進大發工業區。工業廠區幅員遼闊,工作日的下午,寬闊的柏油路上僅有少少幾輛車通行,更顯得整個廠區空蕩到有幾分陰沉。我們抵達聚和國際大寮廠,走下階梯,像是穿過了狹小的獸徑,走進春暖花開的桃花源。聚和國際的地下室,佈置了一台三角鋼琴以及結合演奏、演講功能的討論空間,落地窗上有以N次貼商品拼貼而成的可愛窗貼,窗外則是由陶藝家楊文霓女士的作品與公司園藝社協力照顧的花卉,共同打造出的和煦花園。
員工親子藝文活動以N次貼產品拼貼的窗貼。
工業區裡的桃花源
財團法人聚和文化藝術基金會是文馨獎歷屆得主中少見的化工背景企業,聚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HOPAX,以下簡稱「聚和國際」)扎根南台灣,多年來推動在地藝文發展,培植優秀藝術人才,將對藝文的關注融入企業文化中,以「共好」的精神,與企業員工、合作夥伴及來往客戶,分享藝術的善美、共創人文的關懷。
成立於2004年,聚和文化藝術基金會以推廣藝文活動、培育藝文人才為發展核心,年度贊助項目可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為固定贊助,這部分通常是較長期的資源挹注;另一部分則是變動性的、具彈性的專案贊助(如曾獲第十二屆文馨獎肯定的雲門2駐市演出計畫)。兩個項目都以在地藝文團體、個人為優先考量,挑選南台灣的弱勢機構、藝術團體給予協助。在地的藝文耕耘,即是基金會主要的業務方向。
理工人的文藝魂
「我們是一個南部的化工企業,又是很理工的、很硬的製造業,但是人文、人本的關懷是我們想在專業之外,融入在企業組織文化中的價值」。身兼聚和國際執行董事職位與基金會負責人的郭美璘執行長,溫柔而堅定的與我們分享藝文參與在公司管理上的意義。「會選擇文化藝術為基金會發展的主軸,除了喜好之外,其實與聚和公司的DNA,我們營運的核心理念有直接的相關」。
聚和國際的核心理念是創新、分享、關懷。化工起家的聚和國際,從專營造紙工業的特用化學品事業部、製造生物緩衝劑的精密化學品事業部,到子公司「聚和生技」、「聚天生醫」等,在企業發展的路途上,從未停下創新的腳步。透過化學材料的研究,聚和國際從無到有,打造許多優質的明星商品與貼近生活價值的綠色品牌,如文具用品「N次貼」、去除裝修甲醛的「無醛屋」與非酒精抗菌清潔商品「黃金盾」等。
郭美璘執行長介紹公司N次貼產品。
創新的企業價值,對聚和國際來說不只是口號而已,郭美璘強調「在工作上面要創新、要去Create,其實是需要能量的,尤其持續不斷的創新亦是很大的挑戰,要能支持工作、生活的創新需要有內在的力量,文化、藝術等都能夠帶來內心、內在的力量。」因此基金會以技巧性的方式,鼓勵、安排員工在上班時間參與藝文相關活動,邀請員工聆聽在公司內部舉行的音樂會、名人講座等,同時也指定研發創新的部門為首要參加對象,「希望藝文價值能內化為他們創造的能量。」辦理音樂會之餘,基金會也會將贊助對象回饋的少量公關票,提供給同仁索票、觀賞,除了讓同仁親近藝文,更結合聚和國際「分享」的企業精神,也將票券贈予合作夥伴和供應廠商,為受贊助的表演團隊培養觀眾、創造未來的消費可能。
這種「分享」、「共好」的精神,也展現在聚和國際對外的活動與合作中。由公司員工志願組成的聚和公益團使用公司旗下的N次貼產品,帶領弱勢團體、身心障礙兒童一同進行藝術創作,以及與高雄大同醫院的N次貼塗鴉牆合作等,皆表現聚和國際的企業文化。
問起企業員工是否認同公司在藝文上的投入,郭美璘笑著表示,公司內有一位年資二十幾年的員工,從來沒有參加過音樂會、藝文活動,但是當詢問他對聚和文化的看法時,這位同仁答道「我們公司很特別啊,我也是有在外面走跳,像我們這樣的化學公司,公司還辦音樂會、演講,關心我們,對我也是有提升啊!」一個從未參加過藝文活動的員工,依然能感受到公司文化的價值,並對此產生認同感,更加體現基金會在藝文贊助、推廣上的理念:「做一顆火種,點燃別人」。
郭聰田董事長與郭美璘執行長的合照,背景為董事長夫人、知名陶藝家楊文霓女士的作品。
點亮眾人的小火種
「聚和不算很大型的企業,營業額也不及許多大型集團,在資源上不算很多,我們規模沒有很大,台灣員工大約400多人而已,所以我們一直尋找在社會參與中我們的定位是什麼,這幾年下來,我們慢慢找到自己的定位,雖然力量有限,但我們想做一顆一直燃燒著的小火種,來燃燒身邊的人,希望他們因此往下延伸,做得更深更廣。」執行長接著說:「從身邊的同仁開始,影響我們能影響的人,把對藝文團體的正向助益扎實地做好,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這樣對藝術善美的觀察、體會,不僅是基金會努力的方向,亦是聚和國際重視的企業價值。
這樣的企業價值,來自聚和國際創辦人郭聰田董事長的信念:「內心的能量、創新的動力都來自對人文的關懷」。對聚和國際而言,將藝術、文化融入公司治理中,絕非是附庸風雅的風花雪月,而是為了讓藝文的價值內化為企業員工生活上的養分,培養、累積員工創新的能量。不管是親自參與公司藝文活動,還是寫信與員工分享他對藝術、人文的關懷,郭聰田強調,打造企業文化和社會的藝文素養相同,都是需要「不斷述說、持續去做的事情。」成功需要長期的努力,培養員工親近藝文亦如是,談到員工看待藝文的態度,郭董事長笑著說:「當然有人不認同、不喜歡,就像聽很棒的音樂會,他也不一定會有感動,但我還是想把藝文的養分帶給公司員工。如果沒有這些藝文的滋養,我現在七十歲了,可能也沒辦法這麼有活力。」
郭聰田董事長與文馨獎講座。郭董事長的辦公室,隨處皆可見到藝術作品。
身兼多職的「好朋友」
郭聰田投入藝文贊助領域多年,協助培育許多優秀的表演藝術人才,更與許多藝術家成為至交好友。而讓他踏入藝文領域的契機,便是高雄在地表演藝術團體「南風劇團」演出。2000年前後,時任高雄市教育局局長的曾憲政,邀請他台大化工的同學——郭聰田董事長,一同欣賞南風劇團的表演,帶領郭聰田親近藝文。「曾憲政幫我介紹了很多藝文團體,當年他管教育也管文化,可能為了幫藝術家找資源啦,所以帶我去看了很多表演,我想說放假嘛,跟朋友去走走也好,他就介紹我認識了很多藝術家,像李彩娥、嚴詠能等。」觀賞演出之餘,曾憲政向郭聰田說明台灣表演藝術團體在資源上的窘困,「我想他應該也找很多人啦,也有人會捐款,但我除了捐款,我也跟這些藝術家變成朋友,有機會都會跟他們聚一下。」從此,郭聰田成為許多藝術團體長期的贊助者,陪伴他們成長、茁壯。對藝文的欣賞與跟藝術家的親近、交遊,開啟了郭聰田近二十年的藝文贊助之路。
除了李彩娥舞團、高雄愛樂交響樂團、福爾摩沙合唱團等在地的表演藝術團體,雲門2的駐市計畫、豆子劇團、田園樂府、人舞劇場等,皆曾是聚和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贊助對象。郭聰田不只出錢,還要出力,不只給予藝術家資源,他也陪伴許多藝術家成長、創作。訪談中講到基金會曾贊助的對象,他立刻起身,從沙發座椅後方的書櫃中,拿出他協助錄製的幾張音樂專輯,熱情的與我們分享。
「這個音樂很棒!」郭聰田拿著為作曲家郭芝苑錄製的管弦樂作品選集,笑著提起他和郭芝苑間的因緣。「我們是同鄉(同為苗栗苑裡人)!我以前就知道這個人,後來認識他之後,就覺得他做那麼多很棒的音樂、寫那麼多曲子,都沒有發表、沒有整理,沒有人把它紀錄下來,很可惜。」這樣不捨好作品埋沒的心情,讓郭聰田一肩扛下了「製作人」的工作,出錢、出資源、出人脈來錄製專輯,還幫忙找演奏的團隊、將紙本樂譜數位化的人員。更因協助專輯錄製的莫斯科俄羅斯愛樂管弦樂團,不熟悉台語發音,郭聰田還親自將《台灣頌》中的台語合唱歌詞,寫成羅馬拼音,以便錄製。
回憶起基金會長年贊助的對象——聞名國際的小提琴演奏家曾宇謙,郭聰田隨手在空中比劃了一個高度,「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才這樣(指身高),真的就是一個小孩子。但是他琴一拿起來,我現在都還印象深刻,真的整個人就不一樣了,就不是小孩子了,那個架勢就出來了。」說話的同時,他如數家珍地從櫃子中拿出好幾張錄影光碟,「我們在公司裡面幫他辦了幾次音樂會,你看,他那時候表演就很厲害了」。
而另一位讓郭聰田身兼多職,「出錢、出力、出點子」的藝術家,是聲樂表演家——男高音林健吉。「第一次聽到他的聲音,我就覺得他是『最美男聲』!」所以郭聰田幫忙牽線,和幾位在地的朋友共同出資,贊助林健吉出國學藝。此外,聚和文化藝術基金會也邀請林健吉與對位室內樂團至公司內的表演廳演出,郭聰田還以粉絲的身份,鼓勵、協助林健吉錄製演唱專輯,提出在專輯中加入「阿美族族語演唱」的建議。這張由基金會贊助,匯聚不同語言的演唱專輯《唱歌吧! Hiya O Haiyan!Sing!》,也獲得今年度(2020)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唱獎入圍的肯定。
身兼贊助者、朋友與粉絲的多重角色,郭聰田笑著說:「我很喜歡藝術家!和他們相處很享受,因為他們都有滿身的能量,跟他們一起就像在充電。而且他們應該也蠻喜歡和我互動的,因為我雖然是企業方,但我也是個作家啦,也算是創作者,所以比較能跟他們有共鳴。」
基金會贊助錄製的兩張專輯。
郭聰田董事長的著作。
分享藝術的善美
因為喜歡藝術,帶著一雙懂得欣賞的眼睛,郭聰田義無反顧的投入藝文贊助領域,又為了能讓贊助更細緻、長遠,讓藝文的好傳遞給更多人,而成立聚和文化藝術基金會。一如他在每次新進員工訓練時的開場提問「如果愛因斯坦不會拉小提琴,他還能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嗎?」郭聰田相信「演奏小提琴讓愛因斯坦擁有生活的能量,進而保持對研究的熱情。」因此他將自己在藝文參與中得到的感受與觸動,化作公司經營、品牌創新的價值,以及自身創作、寫書的動力。
聚和國際以生產造紙化學產品起家,造紙添加劑是聚和國際的主要產品,也是基金會自我定位的縮影。添加劑將纖維轉為適宜的紙製品,滿足眾人日常生活所需,基金會的協助,則讓藝術家產出更卓越、多元的創作,一如其初衷扮演著一顆持續燃燒的小火種,幽微但始終有光,在豐富大眾藝文的視野之餘,也為其他實踐者點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