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企合作A&B推手——美術館之友聯誼會
早在1997年,在藝術家謝里法的引介、時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曼麗的邀約下,雄獅鉛筆廠的董事長夫人劉如容,邀及同好友人一同成立了「北美館之友聯誼會」(2001年更名為「美術館之友聯誼會」,以下簡稱「聯誼會」),這是台灣最早成立的藝企合作A&B組織之一,甚至還早於文馨獎設立(民國87年、1998年)一年。這23年來,聯誼會除了是共學的組織,同時也關心藝文生態的發展,一開始成立即已鎖定台灣美術及建築範疇並肩負支持任務。但聯誼會始終低調,外人難以窺見全貌。

美術館之友聯誼會會長劉如容。(攝影/鍾惠淳)
談到成立的這段過程,美術館之友聯誼會劉如容會長說,當時林曼麗剛接任北美館館長身懷許多積極計畫,而她覺得其中一個面向——成立一個支援北美館的民間組織是她可以採取實際行動支持的。當她提出來之後,林曼麗全然信任也交由她去籌劃。而後劉如容邀及幾位好友為主力,再發散各自的交友圈邀及企業家夫人,組成了多年來支持藝術界穩定力量的「美術館之友聯誼會」。為什麼會想由自己來邀及,則要從更早的因緣說起。
劉如容回憶起,早年與一群同好友人是古典樂界的追星族,追著古典音樂大師如卡拉揚等人沉浸其中。後來因為女兒在瑞士讀書,為了陪伴女兒也多了待在歐洲的時間。於是在成立聯誼會前十年間,劉如容一人悠遊自在地看遍歐洲各大重量級美術館、博物館,朋友圈中又多是收藏家或正在習畫的藝術愛好者,也直呼希望劉如容能領隊帶他們一起遊歷。所以當與林曼麗談到成立一個這樣的組織,劉如容便把自己的朋友圈與林曼麗提起的美術館支援組織的需求完全連結上,也因此會友也鎖定以企業家夫人為主,有同樣需求的夫人們一同在聯誼會中認識與學習,同時也考量到活動規劃的機動性,遂成立了20人組織的「北美館之友聯誼會」。
美術館之友聯誼會成立之初為「北美館之友聯誼會」,是以北美館為主要支援對象的A&B藝企合作組織,北美館於每年度提出館務規劃及需求,而聯誼會支持北美館提供贊助金。聯誼會內的會友活動,如美術專業講師邀請、北美館也會協助對外進行初步的連繫工作,這也使得聯誼會正式站穩了腳步,讓會友能透過會內活動更認識藝術、認識北美館的館務進而支持。2001年更名為「美術館之友聯誼會」(以下簡稱「聯誼會」),將關注重點擴增為全台的各個專業美術館與藝術空間,無論前衛、當代、建築、替代或實驗性等各種範疇或性質的視覺藝術空間,如台北的伊通公園、南投的毓繡美術館、早年台南的文賢油漆工程行、建築繁殖場等……都是聯誼會深入探訪的對象。
會員人數由一開始的20名發展至30名,近年劉如容更積極召募年輕具語言能力的新血,將會員數擴增至35名。劉如容說,會費20多年下來自然有所調整,但結構性的運用規則是全額會費的80%作為贊助金、20%作為會務使用:例如參觀展覽時聘請導覽老師的費用、會員活動的交通費等。初期所有行政會務都由會員幹部執行,完全沒有聘僱任何行政人員,因為劉如容認為這才符合聯誼會「學習、成長、付出」的宗旨,才能一起「學習」、共同「付出」而後有所「成長」。會務的運作方式,除會長劉如容外,另設秘書長、財務長、聯誼主委等。會長負責一整年活動行程的內容規劃,秘書長輔佐會長完成所有活動的安排,財務長負責管理財務,聯誼主委則包辦活動氣氛的融洽與熱絡。每個月二次的會員活動固定於週四舉行,活動內容為參訪全台重要的藝文展覽,或是邀請藝術家、專業師資來演講;每年安排一檔國外旅行參訪重量級美術館、博物館。
會務實際執行在2001年聯誼會轉變為「美術館之友聯誼會」之後,面對全台的各級藝術空間,活動及涉獵範圍更廣,會費中20%的會務經費雖常不敷使用,但都會另尋管道支應,確保每年80%的贊助款全額作為支持藝術發展之用,且「不管有沒有最理想的案子,都一定會把(當年度的)全額捐出」,劉如容堅定地表示。
每年贊助金額及對象,由各單位來進行提案說明之後,會長加三位幹部共同決議,若四位幹部都通過的案子就會贊助,若有一人不同意,則再尋他案,二十多年來四位幹部取得共識的機會相當高。除此之外為求能達到對藝術界最有益的贊助成效,同時採取彈性的做法,例如預訂明年接任的幹部可以列席旁聽,遇到共識極高的好案子,若今年的贊助金額不足以因應申請單位的需求,列席的明年幹部可以決定以明年的預算進行支應。而若有些美術館的提案需求,已超過聯誼會一年捐助的預算,會看其提案的內容適合哪一個會友,若會友有興趣,也可能就由會友的企業或基金會去贊助。「目前三十多個會友跨及各個不同行業,如果有適合的面向,聯誼會也扮演媒合的角色。所以其實有很多案子雖然不是聯誼會贊助,但是由聯誼會發散、延伸出去的案子比我們自己本身贊助的金額還大。」
什麼樣的案子會受到聯誼會肯定及贊助呢?聯誼會決定贊助案,向來不求媒體露出,也不為著會友們是否出席活動去考量。劉如容在低調中也自信地表示,跟其他的大型企業、上市公司相較,聯誼會的贊助金額絕對不算大,「但是我們的錢要讓他們(被贊助單位)花在刀口上,而且是雖然重要,但他們無法在其他地方申請到的,這種案子很有挑戰性!」例如聯誼會成立的前二年,林曼麗擔任北美館館長期間,因辦理國際雙年展,聯誼會贊助了北美館會客室及會議室的整新費用,做為接待外賓及藝術家所使用的空間,以明亮簡潔且具當代美感的空間,順利完成了當時接待外賓的工作,而後也一直持續使用至今。
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謝德慶「做時間」展覽的開幕活動,就是由聯誼會所贊助。劉如容說,這次的開幕酒會,也是北美館於威尼斯雙年展籌辦的歷屆開幕酒會中,最成功的一次。一般認為「錢要花在刀口」上的意義,不會用在看似短暫煙火的開幕酒會上,也因此要能籌募到經費並不容易。劉如容提到,的確在聯誼會內,也有會員表示不解,為何要贊助一個酒會?但顯然何謂「刀口」以劉如容嫻熟國際社交場域及藝術界的綜合判斷下,她認為謝德慶國際知名度高,開幕酒會更需要隆重得體,在各種活動爆炸的威尼斯雙年展期間,所有與會的重量級人士及媒體皆是以時間效益和現實條件在衡量活動安排,於交通位置得利且擁有百年歷史的達涅利酒店(Hotel Danieli)舉辦台灣館的開幕酒會,更能吸引各界目光,提高機會邀及重量級策展人及評論家參與,使當屆台灣館更具國際注目,而做為北美館籌辦的強力後盾,聯誼會期許這次的贊助,能發揮具關鍵性的影響力。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謝德慶「做時間」展覽的開幕酒會。(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報導者》攝影/余志偉)
而2015年聯誼會贊助了第一屆的北美館威尼斯雙年展藝術行政人才培育計畫,此案也因北美館與《報導者》合作,充實培育計畫並擴大其於網路媒體之聲量,使得2018年該計畫於第二屆得到了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持續贊助,延續國際藝術行政人才培育的重要工作。反之,如果是再怎麼協助,也不會有改變可能性的對象或案子,聯誼會就不會再繼續支持。
美術館之友聯誼會模式的運作成功,多年來也有不少國內重要的藝企合作組織依循其模式蓬勃發展,像是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以下簡稱ACC)的三三小集。在聯誼會成立後,ACC執行長張元茜也因募款需求,邀請劉如容加入ACC董事會,劉如容建議ACC可依循其基金會所關注贊助對象為發展核心成立自己的支援組織,三三小集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並運作良好,多年來也發展出中部、南部各地的三三小集支會。
劉如容也接著提及了獲得第14屆文馨獎評審團特別獎的贊助案——「北美館《誰來王宅午茶》影片拍攝計畫」,也是源於她及聯誼會多年來對建築的濃厚興趣與涉獵。劉如容提到她最大的興趣在建築,聯誼會成立後,由她規劃第一次國外美術館參訪旅行,當時還沒有「觀看建築」的概念,但這次走訪日本各大美術館的經驗,包含了豐田市美術館(Toyota Municipal Museum of Art)、由貝聿銘所打造位於京都近郊滋賀縣的MIHO美術館(MIHO Museum),並在直島美術館倍樂生之家(Benesse House)留宿一晚,長時間近距離觀賞到最當代的藝術品與美術館建築,她發現走進這些美術館就是近身見識了當代建築。
「透過一次的旅行,讓所有的人在藝術、建築、美食……等各方面生活全都結合在一起的效應非常高,我覺得我們透過旅行,把忙碌的另一半也吸引來一同參加,這樣的凝聚力。後來給我好大的信心……所以從此之後,建築也成為聯誼會一個很重要的主題,每一次的活動或旅行,一定會去探訪當地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得獎作品。」劉如容回憶道。

《誰來王宅午茶》第五集「王大閎與建築劇場」拍攝現場。(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於是對聯誼會而言,建築與美術雙雙為聯誼會關注的範疇,而若要論台灣現代建築,一定要提及王大閎。「我們有些會友位於陽明山的家也是王大閎設計的,等我們的課程邀請到徐明松老師來介紹王大閎,才知道其價值。」透過多年來聯誼會與藝術專業人士的課程與各式活動交流,劉如容對於北美館以劇場概念來營運摹擬重建的王大閎自宅十分讚賞,進而也促成聯誼會贊助了北美館「《誰來王宅午茶》影片拍攝計畫」。
而二十多年來幾乎年年得銅獎的聯誼會,近年幾乎不再申請送件文馨獎,此次則是因北美館推薦參選特別獎,之後獲得評審團特別獎,對劉如容及聯誼會成員十分受到鼓勵。她認為《王宅誰來午茶》拍攝一案當然很特別,但這個獎更代表的是對於「美術館之友聯誼會」的肯定。「我認為我們得到特別獎,是因為我們幾乎是全台灣第一個A&B的民間組織,而且20多年來持續在支持藝文的領域上沒有間斷,完全吻合文馨獎的精神,也十分感謝評審團的肯定。」同時也讓近二年才加入的五位企業新生代會友,更認識到聯誼會所受到的肯定,對全聯誼會而言是開心的榮譽,也是鼓舞聯誼會再邁向下一個二十年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