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文資與電力的嶄新火花——訪台灣電力公司

文|蘇怡如 2021/04/10
圖|台灣電力公司 提供

電力是現代生活的根本,近代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動能,無不與電力供給息息相關。台灣電力公司的歷史正是台灣發展史的縮影。從1919年日治時期成立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於1946年5月1日隨著政府接收正式成立台灣電力公司,承襲了國營事業給予民眾的保守印象,將滿75歲的台電公司,在肩負著供電穩定這一社會期待的同時,也面對大眾對於電力及變電設施的抗拒。在社會對於環保與綠能減碳的關注與日俱增、發電產業向民間開放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自2016年起,台電內部開始了一連串對於未來定位的積極討論。同時,台電亦啟動文史資料保存工作,在文化藝術資源的應用也有了重大的突破。

 

台電主管策略行政系統的副總經理徐造華(中)、秘書處處長蘇惠群(左)、公眾服務處長袁梅玲(右)。(攝影/鍾惠淳)

台電主管策略行政系統的副總經理徐造華(中)、秘書處處長蘇惠群(左)、公眾服務處長袁梅玲(右)。(攝影/鍾惠淳)

台電文化資產保存運維專案啟動

2016年政府修訂「文化資產保存法」,增訂文物普查及列冊追蹤的相關規範,時任副總經理李鴻洲相當看重電業史料的維護,台電自此開始進行「重要文物資產保存運維專案」。2016年底開始啟動,以「先典藏研究,後展示教育」為方針,2017年優先針對「竹仔門電廠」、「舊東西線」、「濁水溪」與「大甲溪」流域水力發電系統四大主題進行文史資料清查與徵集,並將清查成果轉換為展覽、圖書及影片等。

目前台電的文資保存業務以跨單位專案組織方式運作,分別設立「公司級推動小組」以及「單位級工作小組」。公司級推動小組由主管策略行政系統的副總經理徐造華為召集人、處長蘇惠群帶領文資保存業務統籌單位──秘書處,主辦「典藏研究」工作:負責文物清查、徵集與典藏研究。對外界展示及展覽規劃、教育推廣等工作,則由公眾服務處處長袁梅玲帶領同仁來執行。「單位級工作小組」由各單位副處長級以上主管擔任召集人,定期召開單位內文物清查與徵集工作小組會議,配合推動文資清查、文物保存及展示等業務。

秘書處為了推動文資專案的執行,對外延請文資專家,如國立歷史博物館前館長張譽騰、宜蘭縣史館廖英杰館長與洪致文博士等,參與文資保存相關規劃,並提供諮詢建議,並陸續與各大典藏單位如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等建立交流及諮詢的管道。

對內,於制度面針對文化資產的清查、徵集、典藏管理工作訂定了章則要點;以推廣說明會向全台電同仁宣導文資保存的重要性;於人力培力方面,2018年由秘書處招考了台電第一屆文化資產類的新血,至2020年共招考了6位文資專業人員,投入台電文資保存工作;並以工作坊、研討會及定期開設「產業文化資產研討班」等模式,培訓年度清查主題業務相關的工作人員。台電也是國內第一個自行編列文資保存專案預算的國營企業,每年投入文資保存的預算達到二千多萬元。

蘇惠群與我們分享,台電於文資保存運維工作的中期目標,預計2022年於在萬隆D/S多功能大樓4樓啟用「台灣電力文物研究中心」,將所有文資相關的內外溝通業務、文資研究、修復及數位典藏等業務集中在此處;長期目標則希望能依循電力發展歷程,輔導相關單位成立文資展館,成為台電博物館群;而終極目標,則是期待未來能夠成立台電博物館。


台電大樓改造後,於2017台北白畫之夜與民眾互動。(台電提供)

台電大樓改造後,於2017台北白畫之夜與民眾互動。(台電提供)

文化藝術資源整合運用

籌備2016年台電70週年活動時,迎來了台電公共藝術資源運用的重大突破。這既是具體的台電大樓改造,也是觀念的革新。台電大樓曾是溫羅汀區域中的藝文斷層,也是封閉突兀且夜晚幽暗的一塊。徐造華表示,以前的台電大樓一進門的大廳較為陰暗嚴肅,有一種公部門生硬的衙門感;但現在則是亮眼、友善。改造後的台電大樓外部成為亮眼的藝術廊道:公共藝術作品《日光域》結合智慧節能、《河飄風》改善高樓層帶來的強風問題;踏進一樓大廳,以3D模型光雕投影呈現台電大樓及溫羅汀區域地景的《城市光譜》、訪客沙發區以電流通過裝置模擬大自然蟲鳴鳥叫的《電聲仿》等……,數件具視覺震撼、智慧節能、友善鄰里功能的公共藝術作品,讓整個台電大樓宛若新生,改變了民眾對於台電冰冷、嚴肅的形象,也吸引了國防部、台北市政府等政府單位前來參訪取經。

袁梅玲說, 2017年台北市政府於公館商圈辦理「白晝之夜」,正好搭配台電大樓改造後的第一次對外開放,藉此打開大門,成為行銷台電新形象的成功機會。也從此打破了公共藝術隨工程基地建置藝術品的作法,將台電公司整體的公共藝術資源集中整合,使公共藝術作為改造台電形象的利器。

短短數年間,台電在文資保存與教育展示、公共藝術資源整合運用上,有了令外界耳目一新、刮目相看的重大成果。是什麼契機與動力,促成台電的變化?徐造華說,2012年油電雙漲,台電受到社會大眾諸多批評,民眾對於台電的信任度也大幅下滑;因此台電也一再思考如何重新贏得大眾的信任。在經營層面的改善後,台電也必須積極與民眾進行對話。


「島嶼脈動LIGHT UP」─2020台灣電力文化資產特展。(台電提供)

「島嶼脈動LIGHT UP」─2020台灣電力文化資產特展。(台電提供)

產業文化路徑  連接台電內外溝通

台電人亦從文資保存工作的執行中,得到了預期之外的收穫,這個收穫除了是對外溝通的媒材,也進一步喚起全體同仁對文史保存的重視,蘇惠群與我們分享產業文化路徑帶給台電人的迴響。他以被劃為國定古蹟,也是國內第一代川流式水力發電廠的竹仔門電廠(高雄美濃區荖濃溪與濁口溪流域)為例:台電打造引水發電工程,水力同時能灌溉農田、繁榮整個流域經濟,也有助於當地村落蓬勃發展及客家文化的保存。袁梅玲也補充,台灣歷史最久且仍在服役的二個電廠,就是「北粗坑(桂山發電廠粗坑機組)、南竹仔門(竹仔門發電廠)。」這二個電廠以水力產業文化路徑為規劃概念,在未來二至三年內可以看到成果。同時,配售電系統也在盤整旗下全台超過50年的既有房舍等。蘇惠群說,這些文史資料經過爬梳與詮釋、展示,將能夠再次還原歷史現場,重新串連變成大家共同的記憶。

1960年代中橫公路的開發,也是為了中部供電線路的架設。蘇惠群表示,台電除了接收日治時期的電力設備之外,也在當時拓寬了不少日治時期理蕃之用的深山便道。這些便道以及儲備台電檢修器材的保線所,連結了台灣東西部的交通;早年被稱為台灣經濟的「保命線路」,近年來也成為登山友們重要的登山據點。另外,在台灣還沒有勞基法的設立,整個社會尚無薪資標準的時期,台電的給薪標準便成為了民間企業薪資福利的參考。

台電致力於產業文化路徑的梳理,除了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份,也帶領了台電人回顧數十年間的歷史,成為今天台電人全新的「自我發現」:台電對於台灣社會的重大影響力,藉著歷史軌跡更映照出自身工作的價值並深感榮譽,蘇惠群難掩驕傲地說著。

徐造華接著舉例,一次走訪號稱台電十大秘境的「南投水里溪銃櫃壩」,看到了有百年歷史的七里香老樹,感到震撼不已,「就是因為台電在這裡」,在當地營運的台電有人員管制進出、維護當地環境,百年老樹才能存活未被濫伐。許多電廠出水口的環境生態能完美如初,也是因為台電管理有佳。

「有台電在的地方,有發電有生產就有收入,可以永續維護當地。」日月潭能維護良好成為旅遊勝地就是一例。透過述說歷史故事、保存文化資產,帶動文化與產業共生,更能讓大眾了解,台電以前協助了地方繁榮;而未來,文化路徑與旅遊議題的結合,能將更多人帶入當地,同樣能促進地方繁榮。如此一來,台電將能成為民眾心中的地方樞紐。徐造華說,要讓民眾意識轉變成為「有台電在我家旁邊真好!」

「川流電湧JUST FLOW」─2019台灣電力文化資產特展。(台電提供)

「川流電湧JUST FLOW」─2019台灣電力文化資產特展。(台電提供)

台電的故事 台電說

主責文資保存運維工作的秘書處是台電內部的無名英雄。接下來就要由公眾服務處,負責運用歷史資料,以展覽的形式與外界溝通。袁梅玲說明,自2017年起台電就開始進行小型策展如「築蹟特展」展出台電古蹟及歷史建築。之後每年將台電發電、配電、輸電等主要業務內容,歸納出溝通主題,並系統性地比喻與轉繹成民眾聽得懂、年輕人會喜歡的「台灣電力文化資產保存特展」內容。像是2018年以地景為策劃概念的「電力大地」、2019年「川流電湧」則透過「人」的串接傳達百年水力的底蘊與感動;2020年10月「島嶼脈動」,將人體血管譬喻為島嶼的電網,透過「脈動」傳達電是如何穿山越嶺送到島嶼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展覽,都是台電內部工作成果凝聚,也是與外部策展團隊攜手向民眾對話的窗口。袁梅玲說,「川流電湧」一展是述說台灣百年來的水力發電史,在2020年得到了德國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的肯定,她希望以此為起點,未來規劃以「川流電湧」作為水力發電系統的品牌,一步步建立起台電的設計及美學。

 

位於新板特區的新民變電所,重新打造為再生能源展示館「TAIPOWER D/S ONE電幻1號所」。(台電提供)

位於新板特區的新民變電所,重新打造為再生能源展示館「TAIPOWER D/S ONE電幻1號所」。(台電提供)

變電所的藝術改造

除了文資史料的策展,針對以往不受民眾喜愛的變電所,台電也有了不同的作法。如將坐落在新板特區的新民配電變電所,打造成新場域的「TAIPOWER D/S ONE電幻1號所」。袁梅玲說,我們將原是配電變電所Distribution Substation的D/S,提升轉譯為「Design設計」及「Sustainability永續」的全新概念,並引用展館門牌號碼1號的意涵,化身為前衛的再生能源展示館,以電力能量的概念、健身房的形式,讓參觀的民眾藉由身體運行每項互動裝置去認識「電力」,透過藝術及互動科技吸引民眾親近變電所,也能更了解電力與生活的關係。「電幻1號所」的出現,除了受到民眾前所未有的喜愛,更成功賦予變電所新的場域意義。

另外,台電2019年的「點亮十三層」計畫,更將位於金瓜石,曾見證台灣礦業冶煉金、銅全盛時期的「水湳洞選鍊廠」轉化為公共藝術。水湳洞選鍊廠因為產業文化價值及建築外觀的特殊性被視為重要的歷史建物,於1980年代由台電接管,但也因土地殘留重金屬列管為污染區域,至今難以全面開放活用。這座擁有特殊時空背景的十三層遺構,台電營建處委託國際燈光大師周鍊與一隱照明團隊進行整體的照明規劃、設計,並邀集藝術家何采柔設立裝置藝術〈I〉,聯手打造成「遠觀型」公共藝術作品,再次點亮它的歷史榮耀。台電2019高雄公共藝術節「奧拉之城」,則是將公共藝術資源結合台電本業資源,藉由策展團隊與藝術創作者所發展出的多元藝術計畫,與民眾分享對於電力能源與城市文明之間多重關係的探討。

袁梅玲接著補充,時隔三年台電再次參與台北白晝之夜,是因為2020年白晝之夜規劃區域在捷運昆陽站至南港站,剛好遇上已屆36歲的台電南港電力修護處計畫搬遷至林口。在南港地域性的搭配,以及告別與回顧歷史的雙重意義下,台電敞開了電力修護處的大門,與民眾一同見證這新舊傳承的時刻。

今年白晝之夜策展單位以「重生、永續」的概念詮釋電力修護處,外牆展示二百多位台電修護處員工的肖像照,是經由法國藝術家JR的「裡外反轉藝術行動」(Inside Out Project)授權參與的響應作品,由攝影師林科呈拍攝。搭配台電資深同仁接受導覽訓練之後,親自投入帶領民眾參觀解說。袁梅玲感動的說,連台電多數同仁都不一定認識的南港修護處的工作內容,在資深員工以樸實姿態在導覽的現場,投入對這個廠區的情感,一邊向觀眾解說的身影是十分迷人的。

 

南港電力修護處參與2020台北白晝之夜。外牆展示二百多位台電修護處員工的肖像照,是經由法國藝術家JR的「裡外反轉藝術行動」(Inside Out Project)授權參與的響應作品,由攝影師林科呈拍攝。(台電提供)

南港電力修護處參與2020台北白晝之夜。外牆展示二百多位台電修護處員工的肖像照,是經由法國藝術家JR的「裡外反轉藝術行動」(Inside Out Project)授權參與的響應作品,由攝影師林科呈拍攝。(台電提供)

藝術與電力工程  激盪出正向循環  雙向溝通

袁梅玲也提到,2019年「川流電湧」的策展團隊至水力發電廠參觀,親臨了電廠高聳的吊橋、置身崎嶇危險的山區環境,將想像中台電同仁於日常工作面對險境的心情帶入攝影或創作中。無疑對策展團隊而言是截然不同的經驗激發,台電同仁看到了展出也同感驚豔!台電人早就習以為常的工作樣態,透過策展團隊以美學、設計及藝術的語彙轉化後,「連我們自己同仁都體認到這些工作歷程的每一個環節紀錄,都是寶物要珍惜。」

上游文資盤整,下游策展導覽,台電各司其職的分工形成了正向循環。對外不只跟觀眾溝通,也和策展團隊對話,而透過藝術,台電人以全新的角度認識台電自身,無形之中達成了多種面向的溝通與對話。徐造華再以節電宣導為例,現在的節電以生活美學的態度去向年輕人宣導,變得非常活潑。台電工程師的僵固,透過台電公共藝術及文資工作等藝文業務的推動,由外而內慢慢解放,藝術與人文漸漸也成為了台電企業文化的一部份。

文化藝術工作不求速效

既然是文化藝術相關的事業,就不能求快。徐造華說,要保留餘地、空白。或許未來新一代人會有不同時代元素,能再作不同的詮釋。即便台電在近年來的多項展覽中獲得廣大好評,但他認為跟著時代脈動、細水長流、不求速效,是他看待台電的文資與藝術業務一直秉持的想法。到了今年「島嶼脈動」一展結束之後,他認為必須結束衝刺的工作腳步,休息深耕,讓同仁有時間能靜下心好好思考,繼續一步一腳步的文資整理工作;等到累積到一定程度的能量後,下一個階段的展示就能大爆發。

蘇惠群也告訴我們,關於文資保存業務的終極目標──台電博物館,雖然學者專家認為台電應該積極設立三至五年的進程加以完成。但經過內部審慎討論之後,因為希望盡善盡美,反而更應該步步踏實。「其實以台電的軍事化管理,五年絕對可以生出一個台電博物館,但這樣有意義嗎?我們目標是打好基礎再深化,工作方針是『先典藏研究、再展示教育』,比如先做好文資保存及數位典藏工作、健全既有文資館。」

徐造華說,75年漫長歲月所造就的台電文化,就是台電人總是「做什麼像什麼」。自成立以來做事以工程思維進行系統性、長遠性的規劃;一旦訂立目標,即治軍嚴謹地去執行。這樣的訓練也造就了台電人的向心力與自發性。因此他認為,「主管只要激發使命感,並且找到很多自己會燃燒的人,給予方向,他們自己就會去執行,成果自然就會好。」他驕傲地稱作「自燃人,自然好」。台電只要找到了好的藝術家夥伴、策展團隊,給予信任、長期合作,就能激盪出火花。蘇惠群也認為,文資保存運維專案的推動,透過公服處與相關單位攜手合作,成為設計師、策展團隊、文資專業團隊的一個嶄新舞台,台電十分歡迎與各界共創,共同打造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