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藝文推廣創造可能——訪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文|鍾惠淳 2021/04/16
圖|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半導體」一詞對許多人來說,大概都是耳熟能詳卻又十分陌生的名詞,即便我們的日常生活早已離不開這些由半導體產業衍生出的科技產品,但一般民眾對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多是霧裡看花,不甚了解。美商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 Inc.)是世界最大半導體及顯示器設備領導廠商,在台的子公司——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Applied Materials Taiwan,後文簡稱台灣應材),卻另闢蹊徑,透過在文化藝術教育推廣的長期經營,拓展在社區間的知名度,讓許多民眾即便不懂半導體,也能認出台灣應材淺藍色的回紋商標,以及make possible(創造可能)的企業理念。

台灣應材長期耕耘在地藝文贊助的領域,自2000年首次舉辦文藝季講座,迄今已邁入第20屆,累積舉辦超過百場美學、音樂、文化與歷史等各式主題的免費公益講座。從新竹開始,「台灣應用材料文藝季」逐步累積參與觀眾及知名度,並串聯台北、台中、台南等地,讓文藝季的種子遍地開花,嘉惠各地的民眾,也讓藝文更貼近大眾的生活。台灣應材在地方藝文推廣上的用心,亦獲得數屆文馨獎的肯定。

台灣應材公司傳播與公共事務部 譚鳳珠處長(左)與李倢宇經理(右)。(攝影/鍾惠淳)

台灣應材公司傳播與公共事務部 譚鳳珠處長(左)與李倢宇經理(右)。(攝影/鍾惠淳)

實現更美好的未來(Make Possible a Better Future)

「很多人都會覺得科技與文化藝術怎麼會有關聯?但我覺得科技與藝術有很多相似的特性。」台灣應材傳播與公共事務部的譚鳳珠處長,侃侃而談她對科技與藝文關係的理解,對台灣應材來說「科技和藝術宗旨並不違背,像我們公司所研發生產的設備產品,同樣在追求創新,發揮材料工程的科技極致。」好的科技產品就像優秀的藝術品,不僅是創作者的自我實現,更能回到生活中,為使用者、觀賞者創造更多更美好的可能。譚鳳珠接著說明,科技產物不僅讓大眾的生活更便利,也能幫助藝術家創造豐富的作品,而藝術與文化,又回過頭來滋養了社會。無論是科技物的生產,還是藝術品的創造,都回應台灣應材的企業願景:實現更美好的未來(Make Possible a Better Future)。

於台灣應材文藝季講座中認真筆記的民眾。(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於台灣應材文藝季講座中認真筆記的民眾。(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歷時20年,跨越不同主題的文藝季,最初的起點其實來自蔣勳的一場演講,千禧年時,正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世紀風華——法國橘園美術館珍藏展」,為能讓大眾更了解這批遠渡重洋來台展出的珍貴作品,台灣應材邀請蔣勳至新竹舉行「橘園畫作賞析——美術史講座」。當年新竹能舉辦演講活動的地方並不多,加上希望能連結在地社群,讓更多民眾參與,所以第一屆的台灣應用材料文藝季,地點訂在曾經是新竹代表性文化地標、坐落於護城河畔的誠品新竹店。歲月荏苒,一晃眼二十年過去,誠品新竹店已於2016年熄燈,但文藝季始終帶著「讓大家親近藝文」的初衷,滿懷熱忱的進行藝文推廣,且在講座的內容與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透過與不同單位的合作,擴大文藝季的規模,除了將講座地點延伸至北、中、南,更搭配在地的特展,量身打造專案計畫,拓展文藝季的效應與影響力。

2020新媒體藝術座「共識創造——理想與現實的平衡練習×數位時代的美學演進」左起:社計事務所創辦人吳漢中、豪華朗機工張耿華、叁式創意曾煒傑。 (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020新媒體藝術座「共識創造——理想與現實的平衡練習×數位時代的美學演進」左起:社計事務所創辦人吳漢中、豪華朗機工張耿華、叁式創意曾煒傑。 (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從在地出發的藝文推廣

「希望讓大家更理解、更容易親近藝文作品」,帶著這樣的初衷,台灣應材選擇以免費的藝文講座,作為推廣藝文賞析的第一步。早期文藝季主題多聚焦東西方經典藝術與歌劇,如「遇見印象派大師」系列的美術史講座、或是莫札特誕生250週年經典曲目的歌劇講座等,分別由蔣勳與劉岠渭等大師級講師帶領,深入淺出地引導民眾賞析與閱聽,有時也會結合當年的展覽與節慶事件辦理專題賞析講座,讓參與的民眾可以搭配展覽、時事,更全面的理解當年度的主題。近年文藝季則聚焦於台灣的城鎮、建築與在地歷史,如2016年的「少年台灣」主題講座,蔣勳從地方出發,連結個人記憶與在地的歷史文化,帶領大眾以人文關懷的視野,回望台灣的土地與發展。此外,「慢城市系列講座」,由古蹟學者李乾朗、城市作家王浩一、愛樂電台主持人邢子青領航,從地方出發,爬梳在地歷史、建築及飲食文化, 用更多元的角度,帶大家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土地。

 

「一座消失的關西客家民宅——法國建築師筆下的三合院」展覽陳設。(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一座消失的關西客家民宅——法國建築師筆下的三合院」展覽陳設。(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文藝季亦與在地活動、展演串聯,如2019年「慢城市講座」舉辦時,正值講師李乾朗所策劃的「一座消失的關西客家民宅——法國建築師筆下的三合院」展覽期間,台灣應材便協助將展覽移到清華大學的旺宏館大廳,民眾聽講座之餘也能搭配欣賞展覽,法國建築學者的手繪實測圖和近30年老照片亦使講座更加生動、細緻。在台南的文藝季講座,同樣結合地方館舍——奇美博物館的豐富館藏,讓觀眾聆聽音樂講座外,亦能實際看到樂器的樣式,同時為奇美博物館創造展覽的受眾。今年台灣應材的三十周年特企——新媒體藝術講座,便結合奇美博物館「有影無影?影子魔幻特展」,邀請科技藝術家豪華朗機工張耿華、叁式創意曾煒傑,與2018台中花博設計長吳漢中對談。除展覽外,音樂講座也結合表演與導聆,給予觀眾更豐富的音樂饗宴,如2019年及2020年,由邢子青導聆的音樂講座亦特別邀請鋼琴家與女高音現場演出、愛樂室內樂團現場演奏,提供如「音樂沙龍」般的多重感官享受。

為能及時回應在地社群的需求,在文藝季演講主題上尋求突破與創新,每年文藝季,台灣應材也會製作觀眾問卷調查,收集回饋。同時推出集點蓋章兌換贈品的小活動,希望鼓勵民眾更積極地參與文藝季講座,長年的耕耘與付出,為今年20歲的文藝季,累積了不少「死忠粉絲」,還有觀眾會追著文藝季的腳步,在新竹、台北、台中、台南間移動、旅行。

愛樂室內樂團於講座現場演出。(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愛樂室內樂團於講座現場演出。(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連結跨領域資源,創造多元價值

文藝季也曾招收藝術志工,台灣應材攜手財團法人月涵文教基金會、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與奇美博物館,邀請有豐富經歷的藝文從業人員,分享藝術管理的實務經驗,同時安排藝文機構參訪,深化藝術志工的美學涵養,提供更全面的美感教育。辦理文藝季之餘,台灣應材更結合大學院校、美術館及地方藝文夥伴,強化產學合作,推動藝術人才的培育,如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共同主辦「熱血志工營」導覽員培訓計畫;每年招收來自全台的高中生到霧峰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進行現場學習,提供高中生藝術教育的知識,除了讓同學們認識藝術產業第一線的工作內容,也發揮藝術文化的正向影響力,培養青少年學子的人文素養。

在教育推廣上,台灣應用材料長期贊助珍古德協會環境教育「根與芽」計畫,以生態環境議題為核心,藝術教育為方法,協會專業人員邀請藝術家進入校園中,帶領師生進行回收材料的再創作,引導創作的同時,融入對環境的關懷與對生態的認識。2019年,「根與芽」計畫的年度成果展,集結雙北地區及新竹地區的計畫成果,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前廣場(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舉辦結合音樂、藝術、戲劇、遊戲與環境生態解說的嘉年華活動。除了校園,「根與芽」計畫也融合親子參與的生態藝術課程和工作坊,開放台灣應材的同仁和民眾報名參加,嘉惠員工與在地社區。台灣應材將對生態環境議題的關心,結合藝術文化領域的資源,回饋在地民眾與員工的同時,亦創造了多元價值的雙贏。

2019年「根與芽」計畫的年度成果展。(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019年「根與芽」計畫的年度成果展。(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根與芽」計畫結合藝術創作與生態教育。(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根與芽」計畫結合藝術創作與生態教育。(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台灣應材也關注地方文資的保存及活化,並支持新竹市定古蹟周益記的「北門大街生活圈計畫」,進行一連串的社區文資活動,計畫除記錄北門街一帶庶民的生活歷史外,也透過駐地創作的形式來探討城市中不同族群與新舊住民的交流,藉由藝術創作及空間記憶的採集,建立歷史與當代生活的連結。更安排計畫團隊的成果展覽,在台灣應材新竹辦公室二樓的藝術走廊展出,讓同仁有機會認識公司支持的地方文資計畫。

觀眾滿滿的文藝季講座。(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觀眾滿滿的文藝季講座。(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從員工出發的在地藝文經營

談起台灣應材踏入藝文贊助領域的初衷,譚鳳珠笑著回憶「一開始是想讓員工紓解壓力,希望讓同仁的工作和生活可以取得平衡,所以請了蔣勳老師來做演講,獲得熱烈迴響,民眾、客戶、同仁、園區的科技從業人員,都有不錯的反應。」文藝季從誠品書店中,僅能容納五十幾個人的小空間,到需要使用大學禮堂的千人講座,台灣應材用20年的時間,一步一腳印,踏實地發展出應用材料文藝季這一頗富代表性的藝文推廣旗艦型計畫。

「我們鼓勵同仁參與公司支持的藝文活動。」譚鳳珠於訪談中提及,許多同仁甚至會幫親朋好友,或是工作上往來的客戶夥伴,報名文藝季和其他公司舉辦的活動。「台灣應材目前有近2,700名員工,我們支持這些計畫是為了帶動社區文化參與,並不會強制員工一定要參加。」傳播與公共事務部的李倢宇經理,更進一步解釋,比起員工參與的人數,「參與意願」才是台灣應材的首要考量,「我們比較希望同仁能選擇自己有興趣、想聽的主題,因為每個人喜好不同,我們未來也會持續規劃多元主題讓大家選擇,藉此希望帶進更多同仁的參與,進而加深對活動的認同感。」

蔣勳主持「少年台灣」系列文藝季講座。(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蔣勳主持「少年台灣」系列文藝季講座。(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誠如訪談中所言,科技與藝術,確實有許多相似的特質。兩者都從人的需求出發,提供我們更多新的可能與體驗,科技產品滿足大眾的生活所需,而藝術作品則提供了大眾感受生活、觀看生命的多樣可能。但科技產業與藝術推廣,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普羅大眾對半導體產業陌生,對藝術文化亦滿懷距離感,而台灣應材用20年的時間,逐步連結兩個獨立運轉的系統,打造科技產業協助藝文推廣的里程碑,讓科技與藝文攜手,拉近產業與社會的距離,豐富大眾的生活體驗,創造美好未來被實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