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藝術一起變老——訪一粒麥子基金會
「回收天燈一個八塊錢,紙還可以另外秤重!」用手比劃著天燈的大小,財團法人一粒麥子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新北服務中心的劉靜芳主任,笑著和我們分享一粒麥子與撿天燈產業「搶生意」的錦囊妙計,「課程一定要很有吸引力,才能讓長輩放棄賺外快,來參加活動啊!」讓課程變有趣的初衷,為基金會所策劃的「礦男煤女銀髮藝術展」撒下了第一顆種子。
一粒麥子基金會在2019年以「礦男煤女銀髮藝術展」獲得第14屆文馨獎年度創意獎。一粒麥子透過在公共托老中心、長照機構規劃樂齡相關課程,連結藝文創作與高齡照顧的議題,創造銀髮照護產業及藝文推廣共融的可能。
一粒麥子基金會新北服務中心的劉靜芳主任。(攝影/鍾惠淳)
追天燈的老山城
作為一個以觀光旅遊為主要產業的山城聚落,天燈與老街,是說起平溪時就會提到的關鍵字。但在將近一世紀以前,平溪與周邊的地區,是以開採礦業為生的煤鄉。因礦產而興起的產業聚落,吸引了許多外來的移民,也讓當時的平溪有著較複雜的社會組成。而在煤礦停止開採,產業沒落後,平溪的勞動人口大量外移,最終留在山城中的多數為年歲已大的長輩,及需擔負照顧責任、由外地返鄉的子女。
根據新北市民政局統計,109年9月平溪的老年人口比例佔總人口數的30.37%,亦即每十人中,有將近三位是超過65歲的老人,且老年人口的性別比中女性長輩的人數超出男性長輩許多。「老化是台灣不得不處理、面對的議題,因為台灣老化的速度真的很快,它不是只有在偏鄉發生,只是因為偏鄉人口結構問題,才讓這裡的比例如此懸殊。」談及平溪的老化議題,劉靜芳語重心長地提醒「老化不是人變老而已,這是一個會影響社會經濟、家庭的問題,因為很多照顧者是需要離開職場來照顧家中的長輩的。」
一粒麥子基金會由台東基督教醫院成立,以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為己任,長期關注偏鄉長者的照護議題,投入對高齡長者的社區服務,包括日托、日照、居家服務等。「台東基督教醫院是一個規模較小的地區醫院,花東縣市土地狹長、幅員遼闊,因此我們不能僅作醫療型的服務,不能只在醫院等病人來,而是要進入社區、經營社區服務。」劉靜芳說明:「一開始是從後山偏鄉的老人日托站與送餐服務開始,東部鄉鎮之間距離非常遠,送餐服務常常為了要送一個便當,就要多開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從老人日托站再到設立日間照顧中心、執行長期照顧等服務,隨著政府「長照2.0」政策的推動,一粒麥子逐漸擴展服務範圍,從東部的原鄉,延伸到北部外省、閩南族群的長輩照護。
「雖然都是偏鄉,可是在平溪的經驗和其他地方就很不一樣。東部原鄉的長輩,因為距離遙遠,能聚在一起聊天、唱歌、活動,對他們來說其實是蠻難得也很開心的經驗,而且他們都很有自信、很願意參與課程。平溪則是閩南聚落,長輩性格上較含蓄、內斂,擅長讚美他人,但對自己很沒自信。而且這邊又有天燈產業啊,可以賺錢的話就比較不會想要來上課啦!」
正因如此,劉靜芳帶領著一粒麥子新北服務中心的同仁與平溪十分公共托老中心的夥伴,媒合不同背景的老師,打造出適合這群山城長輩的課程。「我們中心服務的對象主要以女性長輩為主,這些長輩中有很多都是童養媳,再加上早期以勞動為主的社會型態,長輩們的識字率其實非常低,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許多長者從沒有學習的經驗,人生大半的歲月都在柴米油鹽、生兒育女中度過,「他們唱卡拉OK,都不用看螢幕,因為也看不懂歌詞,所以唱歌都是用背的。」公托中心服務的長輩,最初連要提筆寫字都擺手拒絕,說自己「拿鋤頭會,拿筆不會」,想教長輩寫字,卻發現長輩一個個找理由請假,逃課去撿天燈、曬衣服、顧菜園。
公托中心長輩的使用廢棄滑鼠墊進行創作。(攝影/一粒麥子基金會提供)
關於「現在」的課程
「所以我們調整了方向,先去觀察當地長輩的生活。發現來公托中心的長輩其實活動力蠻強的,因為平溪的街道、建築沿山而建,階梯多、地形起伏大,長輩要上上下下的爬坡,還要撿掛在樹上、吊在屋簷上的天燈。」當地的長輩太有活力,如果只有腦力訓練的課程,內容較單一、困難度較高時,就留不住他們。課程安排也要配合長輩的生活習慣與興趣,所以一粒麥子帶領長輩嘗試不同的媒材,從色彩、圖卡、著色開始,由粗獷的、簡單的大動作,轉化為細緻的手工,一步一步帶著長輩踏入藝術的世界。
「一開始當然很難,像捲紙的作品,一定要從最簡單的圖樣開始,慢慢的讓他們去練習,把工做細。」不僅要考慮步驟的複雜度,視現場情況做調整,連成品的完成度也不能輕忽。課程還不能完全沒有難度,「要有一點挑戰性,成品當然也要看起來很漂亮、很像一回事。」劉靜芳強調:「要讓他們有成就感啊!可以回家跟人分享、炫耀。」有些長輩放假的時候,還會把作品冊借回家,與返鄉的孫子、孫女分享,增加可以聊天的話題,也促進了代間的溝通。「我們想讓長輩有『現在』可以說、可以分享,而不是總在講以前的故事。」
創造新的經驗
談起叫好叫座、連續舉辦三年的「礦男煤女銀髮藝術展」,劉靜芳說最初的契機是因為「作品太多」,區公所人員來訪時,驚嘆「作品那麼美,沒有展出很可惜。」因此提供協助,積極媒合場地出借的事宜,讓當地長輩的作品可以在菁桐礦業生活館展出。「那裡是觀光客會去的地方,展覽一方面給老人家不同的經驗,可以讓自己的作品公開展出,被很多陌生人看見、肯定,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透過展覽,讓大家開始關注、認識老化的議題。」展覽讓在地的長輩有了與社會接觸的機會,讓他們能與更多的人互動,建立信心、自我突破。「從第二屆開始,我們準備了訪客留言本,請長輩協助裝飾花邊,讓訪客留下他們對展覽的心得、感想。結果大家反應超熱烈,一下子就整本寫滿了,我們還請長輩臨時趕工,又做了一本。」
長輩與協助的工作人員於展覽現場合照。(攝影/一粒麥子基金會提供)
「我們服務的長輩很沒有自信心啊,總是覺得別人的作品很好、很會欣賞別人,但是不管老師、照顧服務員怎麼誇獎他,還是會覺得自己沒那麼好。但是陌生人不一樣,展覽觀眾、觀光客的正向回饋,真的給長輩很大的信心,會讓他們肯定自己的價值,這樣的經驗對長輩來說非常重要。」除了留言本和導覽,一粒麥子試著用不同的互動方式幫長輩建立信心,「我們組了一個啦啦隊,讓他們做一些簡單的動作、表演。」長輩們穿上了白色的套裝短裙,帶著害羞的笑容,在服務社工的指導下完成極富趣味的演出,劉靜芳邊說,邊找出手機裡的照片與我們分享,「裡面有幾個長輩九十幾歲了,從來沒穿過膝蓋以上的裙子,對她們來說,就是一個新的經驗。」
記錄生命的故事
不僅提供新奇的體驗,一粒麥子也協助長輩整理過去的生命經驗。「偏區的長輩,如果子女不在身邊的話,她的生命故事就很難被整理出來,所以如果能把長輩的人生經驗整理成書,其實是有傳承上的意義。」於是一粒麥子整合資源、配合公托中心的課程,以主題的方式,讓長輩們由不同的主題發想,與各自的生命經驗做連結,在創作的同時,也為長輩記下了回憶的片段。
「我們有一個女性長輩,她先生過世之後,生活失去了重心,情緒低落、都不太講話。她在做生命故事書時,剪了雜誌的旗袍貼在書本上,讓我們覺得十分特別,因為偏鄉很少有穿旗袍的女性。原來是因為他丈夫很喜歡邀請朋友來家裡玩,然後會讓夫人穿美麗的旗袍一起會客,所以旗袍其實是她與丈夫記憶的連結。」這些與長輩生命相關的故事,若沒有與人分享、沒有紀錄,隨著長輩年歲越大,就會慢慢遺失。一粒麥子透過各式課程,串聯長輩的生命故事,並協助以簡單的文字敘述留下紀錄,協助長輩把故事傳遞下去。
長輩創作的生命故事書。(攝影/一粒麥子基金會提供)
跨專業的社區服務
我們也藉機請教劉靜芳,長照與藝術結合時,是否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其實社區的工作,一直都是『跨專業的合作』,好的社區照顧是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也要與不同的單位結合,讓照顧長輩的方式更多元。尤其現在的社會,家庭變小,年輕世代沒有跟長輩相處的經驗,代間相處的經驗在這個世代是需要被創造出來的。因此多元領域的參與,也能增加代間相處的可能。」她也強調「如果藝術工作者想進入長照相關的領域,可能需要放下自己專業的堅持,去跟社區磨合。」因為每個區域、地點都有不同的文化特性,長輩的背景和經歷也都不同,有原鄉、閩南背景也有外省族群的長輩,因此若藝術工作者想要與長照結合,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認識、了解這些差異。
傳遞樂齡的價值
「我們很常在公園看到外籍看護在陪伴老人,然後都是老人一圈、看護一圈,但是照護這件事情其實不是找一個人照顧長輩就好,你沒有給他一個全人式的看待,你沒有看到他內在的需求,就會流於形式上的照顧。」劉靜芳語重心長地提醒「而且台灣有一天是不會有外籍看護的,我們老的時候,可能就已經沒有這些外來的勞動力,所以台灣社會應該要先把這些準備好,要思考如何讓大家可以老得健康。」
「不是給飯吃、有人可以照顧他就好,而是讓他在生命的晚年,仍有社會參與的可能,有被滋養的可能。」在公園裡被推成一圈的長輩有沒有說話、互動?客廳裡開著電視的老人,到底是在看電視還是在給電視看?在邁向高齡危機的台灣社會,長輩能不能吃飽、穿暖、睡好當然重要,但在生理需求外,也不能忽略高齡者作為「社會人」的需要,不論是讓長輩學新的東西,還是讓他們走出家門、增加社會互動的可能,一粒麥子透過公托中心的課程活動,鼓勵他們在生活經驗中自我突破,告訴長輩「不是老了就沒有用,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情!」
高齡95歲的長輩專心地描繪畫作。(攝影/一粒麥子基金會提供)
採訪的尾聲,我們忍不住詢問「老去既然不可逆,那到底要怎麼面對它?是不是要先做一些準備?」提問的同時,心裡一面想著「到底要存多少錢?是不是要先找好療養機構?」看著我們憂慮和擔心,劉靜芳笑著回答:「其實我們每天都在面對人生的變化,包含變老這件事情,這也只是其中一個變化而已。如果想要有好的生活品質,不是等你老了、退休後才開始規劃生活,是要從現在開始讓自己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有包容的心,對事物保持接納、開放的態度,讓自己在心態上準備好。」
從採礦勞動到撿天燈,山城的長輩見證了平溪產業的變遷和時代的流轉,歲月荏苒,老去難免讓人傷感,但一粒麥子基金會在山石間灑下種子,培育藝術與高齡照顧產業共融的可能,讓長輩在老化中找到自我的價值,把樂齡價值化為結實纍纍的麥穗,更藉由展覽讓一粒粒的麥種,散佈到台灣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