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裡的冬令實驗──音樂✕麵包的聯覺發酵

文|趙曼君 2018/09/12
圖|Hem Media、趙曼君 提供

演出中的迷聲樂團。

演出中的迷聲樂團。

「為什麼在夏季舉行冬令實驗?」製作人李育萱笑著以空氣吉他大賽的出現說明此皆為芬蘭式的幽默,但「為什麼是芬蘭?」則要說到製作團隊的背景了。李育萱曾於芬蘭的奧盧(Oulu)留學,也是目前定居於台灣的芬蘭籍作曲家兼鋼琴家Antti Myllyoja的家鄉,冬令實驗計劃便起源於對創新且幽默的嚮往。在Antti Myllyoja多年的觀察之下,台灣的觀眾在選擇音樂類型或音樂場景上受到無形的局限,容易接觸到的類型不外乎古典、流行等等音樂風格,若想要接觸其他類型的音樂,機會與資源的投入是相對貧乏的。教育領域出身、透過展覽及活動傳達教育理念經驗的製作人李育萱,在一次的展覽活動中與冬令實驗的共同創辦人Antti Myllyoja及Markku Väisänen相遇,也認為台灣這塊土地需要推廣實驗性音樂表演,於是有了「冬令實驗」的誕生。

冬令實驗製作人李育萱受訪中。(趙曼君 攝影)

冬令實驗製作人李育萱受訪中。(趙曼君 攝影)

第一屆「冬令實驗」在文水藝文中心舉行,音樂演出包含計劃源起人之一Antti Myllyoja的鋼琴演奏自創曲與芬蘭籍手風琴演奏家Timo Kinnunen 演奏來自不同國家的七位當代作曲家們的作品。「冬令實驗」當中實驗性的元素包含當代音樂演奏與跨界的展演,因此除了安排觀眾欣賞音樂演出,第一屆「冬令實驗」就邀請香氛記憶營造者王邑榛為冬令實驗量身打造了一款香氛,並在表演前後調整出恰當的濃度,聽覺與嗅覺的聯覺體驗,讓觀眾們在聆聽與呼吸間領會「冬令實驗」的精神。2018年六月,第二屆「冬令實驗」延續第一屆聽覺與嗅覺的聯覺演出,加入了味覺「品嚐」的元素,以「音樂X麵包的聯覺實驗」為副標題再次於文水藝文中心演出,音樂表演內容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聚焦在台灣新世代作曲,由台灣迷聲樂團演奏三位台灣年輕當代作曲家,黃璿蓉、岳駿哲、曾世寶的曲目,下半場再度由計劃發起人之一Antti Myllyoja演奏鋼琴自創曲,曲目與麵包師傅Juha Mäkelä 聯合演出,在演出的最後搭配食物及飲品,提供給觀眾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與觸覺的五感聯覺饗宴。

音樂與麵包的聯覺現場

走入文水藝文中心,映入眼簾的是優雅精緻的音樂廳,令人好奇「音樂X麵包的聯覺實驗」要如何在這樣的傳統演奏廳內發生,更好奇節目會如何結合麵包。上半場迷聲樂團以古箏、琵琶、中阮國樂三重奏的編制演出黃璿蓉、岳駿哲、曾世寶的曲目,演出中不斷變換音樂的劇情,包括演奏者們數度變換樂器的擺放方式、演奏者們一邊演奏一邊起身走動交換位置、敲擊或吹奏特殊的道具作為樂器(如水瓶、手環等等),在音樂廳良好的音色與燈光呈現下,使整場展演散發強烈的劇場感,故事般的編曲不僅令人不想漏聽任何一個細節,也張大著眼想看清楚是什麼物件在發出聲響。中場休息時,李育萱透過麥克風提醒觀眾們,空間中的香氣是香氛記憶營造者王邑榛針對這次的展演所調製的香氛,如同這訊息一般重要的資訊:這款香氣正在現場販售中。

露西亞咖啡內,香氛記憶營造者王邑榛正在解說這次為冬令實驗打造的香氛。

露西亞咖啡內,香氛記憶營造者王邑榛正在解說這次為冬令實驗打造的香氛。

下半場作曲家兼鋼琴家Antti Myllyoja 和麵包師傅Juha Mäkelä 共同演出,視覺上可以透過舞台上的投影屏幕看到麵包師傅製作麵包的特寫即時影像,而舞台另一端則是鋼琴家演奏著由麵包發想的全新創作《Elements of Taste》(滋味的組成),以水、土、火、風為章節演繹並回應「品嚐」的主題。當觀眾們以為表演結束之際,鋼琴師與麵包師跨越嚴肅的防線走下舞台,彷彿變身成拿著小旗子地導遊,親切地引領著面露懷疑的群眾往文水藝文中心外移動,踏入同層樓的露西亞咖啡,這時展演並未結束,在異國風格的咖啡館中央有一大桌由北歐酒精飲品進口商SLS Consulting及外燴服務廠商坡倫Balloon Pastry 透過展演的音樂作品所發想所創作的餐點及飲品,延續了演出中麵包的出現,觀眾的加入也參與了展演中「品嚐」的表演。明顯有別於傳統的餐酒會,冬令實驗不僅使展演及餐酒在各自合適的場域出現,而且於表演手法上串聯了兩個體質迥異的空間,呈現出冬令實驗的創新且幽默。

展演中由麵包師傅Juha Mäkelä所製作的燕麥麵包。

展演中由麵包師傅Juha Mäkelä所製作的燕麥麵包。

外燴廠商坡倫為冬令實驗製作的餐點。

外燴廠商坡倫為冬令實驗製作的餐點。

品嚐現場猶如一場以「冬令實驗」為題的市集,三個攤位分別是進行販售的有壓軸演出的麵包師Juha Mäkelä 製作的燕麥麵、SLS Consulting 調製酒精飲料的酒品以及王邑榛針調製的香氛。

  

冬令實驗參與群眾。

冬令實驗參與群眾。

SLS FOOD AND BEVERAGES為冬令實驗提供之飲品。

SLS FOOD AND BEVERAGES為冬令實驗提供之飲品。

企業的出現

「是先有結合飲食的想法?或是因為贊助的需求?」李育萱說明,會有如此做法源自於第一季冬令實驗結束後,以拉近初接觸當代音樂的群眾的距離為出發點,因此想提供參與者另一種多元的互動角度欣賞當代音樂。在與原本保持著傾向傳統做法的其他製作團隊成員討論後,除了保有第一屆既有的香氛,第二屆加入「品嚐」的元素,參與者不僅可以享受到由曲目發想的食物及飲品,也可利用餐敘的場域進行交流。育萱認為,氣味較聽覺更能連結記憶外,創造五感體驗的展演方式一直是冬令實驗原始的目標。令冬令實驗特殊的原因,一是其結合五感,聽、視、 嗅、 味與觸覺的展演方式,二則是其他企業的介入,因相互合作完整了冬令實驗的概念,我們可以說其與表演是同等重要的。

製作人李育萱於冬令實驗中。

製作人李育萱於冬令實驗中。

藝術、製作人與企業,如何平等的三角關係

李育萱在展演中擁有主辦單位兼製作人雙向不可分割的身分,需要同時顧慮到資金挹注及節目製作的問題。在主辦單位的位置上,她要尋找資金、贊助者,並向合作企業提案、展示其將會獲得之利益以得到資金與贊助,解決資金上的問題,轉身則要以製作人的角度與藝術家們協調演出內容、解決展演中的問題。

育萱展示《dSPACE》雜誌第37期,外燴廠商坡倫的相關報導。(趙曼君 攝影)

育萱展示《dSPACE》雜誌第37期,外燴廠商坡倫的相關報導。(趙曼君 攝影)

「在向企業拉贊助的同時,你也要讓他知道他可以獲得什麼,所以我們創造,永遠互相平等、對等的局面。」基於互惠且平等的原則,企業與展演計劃的合作通常有幾種方式,除了金錢上的交易,也會以提供產品服務或以公關和廣告資源做為交換。以展演中餐飲的部分為例,李育萱說明親自篩選合作企業的基準,因合作廠商之目標客群與展演觀眾群是有所重疊的,製作團隊也可共享行銷資源及潛在的其他合作之可能性,因此廠商們以提供折扣的方式回饋給製作方,而製作方則提供了於展演中曝光之廣告效益,形成一種互惠的循環系統。實際促成的案例如外燴廠商坡倫,經由冬令實驗的曝光以及李育萱的介紹,接受台灣室內設計雜誌《dSPACE》的專訪,獲得紙本媒體的曝光及合作機會,而身為中介的李育萱任職的企業──藝造文化,在有限的資金下主辦「冬令實驗」,獲得各方好評,進而替企業累積了資歷與形象,讓更多優秀的創作者與企業願意參與下一屆的展演。

而在接觸潛在的企業合作對象時,製作方應明確表達出企業參與計畫的必要性,包括雙方會獲得的有形效益或無形效益。李育萱分享,她以簽合約的方式提供了藝企合作的保證。在雙方都十分明瞭企劃內容及合作方向的前提下,有她這樣的中介角色,較能避免企業商業直接接觸藝術展演團隊容易產生歧異之外,以節目製作為中心去思考藝企合作會有更全面的規劃。合約是「藝」與「企」互相信任的證明,如麵包師傅Juha Mäkelä 的合約中,李育萱明確且仔細列出如「企業方皆有權利使用展演中所拍攝的宣傳用照片」與「企業方的商品之陳列必須融入展演活動」等內容。在合約的保護下,雙方於準備展演時就可避免認知不同而產生的誤會,也讓企業認知到這樣的合作關係是處於平等的狀態,並非取決於投資資金的一方,反向來說,製作人基於推廣當代音樂的原則下,也會參考企業意見與藝術家溝通展演的呈現方式,期許創作者實驗性的創作理念是可被群眾理解的。

與藝術展演跨界合作,企業可以如何思考

經過「冬令實驗」的實際操作,與企業合作創造出三贏(藝術、商業、中介)的局面,成為李育萱未來執行展演的必然選項。她也提供了企業對於此類合作可以如何思考的參考「其實如果不要把它單純想成我只是贊助你,而是可能透過這個活動,對內會給我的員工一些新的刺激或想像,或著它能夠為公司創造另外一個領域的可能性。」參與展演的外燴廠商坡倫表示,「在這次的合作中,用製作食物的角度去欣賞酒、音樂、特殊食材的麵包,不同領域作結合,未來也非常願意參與跨領域的合作。」

身兼企業家與演出者之一的麵包師傅Juha Mäkelä 也分享,儘管當初參與的初心是抱持著學習新事物的心態以及期許向觀眾分享製作燕麥麵包的特殊技藝,然而,展演後的銷售量其實是超過預期的,獲得的評價及回饋對公司的營運也都十分正面。計劃進行時,製作團隊展現支持的態度,與其他參與者也都合作順利,他認為一切規劃良好,他說明,如果爾後還有藝術相關的跨界合作機會,依然保持很高的參與意願。

藝術展演與企業合作的關係也隨著企業對於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觀點逐漸在改變。企業會透過選擇的合作對象而展現其所認同的價值,進而吸引認同企業價值觀的合作夥伴、客戶或員工,對於凝聚企業內部的向心力有正面影響, 身處提供資金的企業家與藝術家之間的製作人育萱,建立如其公司名稱(藝造文化,Bridge Builder) 橋一般的跨界連接,示範了如何在推廣當代音樂的目標下,讓藝術家與企業站在平等的舞台上,共同從創作出發使展演達到「創新且幽默」的最大效益。冬令實驗計劃以與企業合作為方法,不只豐富了策劃藝術展演的多元思維,也開啟了企業對於與藝術展演活動合作可以如何思考的討論,產生的效應如何發酵值得期待。


「世界空氣吉他大賽」(Air Guitar World Championships)始於1996年芬蘭奧盧音樂映像節,來自各國的選手輪流在舞台上配合搖滾樂表演空彈「隱形吉他」。每位裁判給予參賽者4.0至6.0的評分,評分標準包含「模仿的真實度」、「彈奏的準確度」以及「個人風格的創新」等。